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聚焦 > 內容

張岳:“凈”心守正 “峰”骨峭峻

http://www.vixenlinks.com 【泉州文化產業網】 時間:2023-03-31

人物名片

張岳,字維喬,號凈峰,謚襄惠,惠安張坑延壽(今凈峰鎮西頭村)人,明正德、嘉靖年間著名理學家、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和方志學家,有“粵中廉能第一”和“閩中第一士子”的美譽。明代首輔徐階為他親書“一代名臣”匾額。

張岳像

張岳入仕三十余載,由于忠直進言,不事權貴,先后頂撞正德、嘉靖兩位皇帝,得罪張璁、夏言、嚴嵩三位權相,因而屢遭貶謫,仕途多舛。然而無論處于何種境遇,張岳隨遇而安,在其位則謀其政,不在其位則修身養德,終以學識淵博的儒臣、平叛安民的將領、著述宏富的學者、為民請命的清官等多種身份流芳后世,成為唯一一個入載《明史》列傳的惠安人。他寧折不屈、清正廉明的品格也被世人概括為“凈峰風骨”。

不畏強權 錚錚鐵骨不折

明嘉靖年間,王陽明獨創“心學”理論,受天下名士追捧,是妥妥的“頂流”。可一個比王陽明小了20歲的“狂小子”卻對此頗為不滿:心學有何值得追捧的?程朱理學才是正統!于是他只身徒步到浙江紹興,只為和王陽明大辯一場。王陽明萬萬沒想到,這場持續了整整三日的辯論會以自己理屈詞窮、笑而無以對而結束,只能發自肺腑地贊嘆:“子亦一時豪杰,可畏也。”這位得到一代宗師親口夸贊的“狂小子”到底是誰呢?“凈峰”張岳是也。他除了擅長辯論和飽讀經書外,值得稱道的地方可還多著呢!

張岳,字維喬,號凈峰,謚襄惠,明孝宗弘治五年(1492年)出生于惠安一個書香門第。張岳的曾祖父張茂是桐廬縣丞,“清介絕俗,家藏書數千卷”。自家有座“圖書館”,張岳從小便手不釋卷,“盡讀茂所藏書”。受到曾祖父張茂、祖父張綸、教書先生李謀、理學家蔡清等人的影響,張岳傳承了自家“恤孤幼,篤故舊,安貧守義”的良好家風,養出了一身浩然正氣,以程朱理學為宗。曾與陳琛、林希元寓居佛寺講《易》,并稱為“泉州三狂士”。

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張岳舉進士,授行人,后來一直官至右都御史。然而,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。正德十四年(1519年)三月,正德帝要求工部“急修黃馬快車備用”,準備南巡。然而,此時江西宸濠意圖造反,并非出巡的好時機。張岳同朝廷眾官一同上疏規勸正德帝,但這對于玩興正濃的正德帝來說,猶如當頭一盆冷水,他將膽敢阻撓他的大臣下獄,罰他們跪曝五日,集中廷杖。這次廷杖波及了168名官員,其中15人被活活打死,十分慘烈。張岳雖撐過刑罰,僥幸逃過一死,卻也因股瘡而許久不能起床,后被貶為南京國子監學正。

嘉靖十年(1531年)起,張岳任禮部主客清吏司郎中。嘉靖帝即位后要追封父親興獻王為帝,舉辦祭祀帝王之禮。首輔張璁為了討皇帝歡心,主張按照帝王級別來祭祀嘉靖帝的祖先。張岳則建議“虛設一個皇初祖的牌位”。張璁得知后仍按當初的主張上報給皇帝。沒想到皇帝內批“皇初祖位”,如張岳所言。之后,張璁本準備給張岳安排“館職”之類的要職,以將其收為己用。不料張岳對張璁此等趨炎附勢的“小人”嗤之以鼻,面對升遷機會斷然拒絕。張璁因此對不識抬舉的張岳懷恨在心,將張岳外調出京城任廣西提學僉事,行部柳州。

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,張岳任江西巡撫,江西九江、袁江等地遭遇旱災、水災,顆粒無收。然而,在這一情況下,朝廷仍橫征暴斂。當時,夏言任首輔,皇帝賜建生冢,要在廣信七縣每縣收取千金。張岳體恤百姓,直接減少十分之九,僅征百金。再后來嚴嵩任首輔,皇帝又賜建延恩閣,要在江西征收萬兩金。張岳以“江右民困極矣”拒絕,并去信嚴嵩,勸他“切戒奢侈”。嚴嵩父子因此對他恨之入骨。張岳的朋友邱少卿寫信勸他:“聞公批金忤嚴相,減銀逆夏丞,恐有殺身之禍。”張岳回信道:“棱棱之寒骨,少馬革一張!”彰顯出“寧為巖畔柏,不隨秋葉揚”的錚錚鐵骨。

平叛安民 文治武功不朽

清末翰林莆田張琴曾評價張岳說:“明世以儒臣建立功勛者,惟王陽明與公二人。”在用兵方面,張岳雖為儒臣,卻毫不遜色于武將,他定安南、平海南、撫湖廣、剿貴州……建功無數。

嘉靖十五年(1536年)八月,張岳接任廣東廉州太守。當時安南莫登庸奪取王位,久未朝貢,朝中起兵征討安南的呼聲甚高。張岳上疏皇帝《諫征安南疏》,細陳不可出兵征討的六大理由,動搖了嘉靖帝的立場。此后張岳還積極聯絡朝中大臣,幫助他們認識用兵的嚴重后果以爭取支持。后來又以“欲擒故縱”之計誘降莫登庸,促成安南問題的和平解決,達到“邊塵不驚,元氣以篤”的良好效果。

嘉靖二十年(1541年),張岳協助兩廣總督張經到海南征剿黎民暴動,采用“以剿促撫,以撫化剿”策略,帶領軍隊斬黎兩千余人,招撫、招降數倍之眾。兵部尚書毛伯溫因此非常器重張岳,認為他和時任廣西參政的翁萬達皆為堪當邊防重任的將才,特地向朝廷舉薦:“岳可南,翁萬達可北也。”

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,張岳被擢為右僉都御史,總督兩廣軍務,僅用兩月即平息瑤人叛亂。次年升任兵部右侍郎,平定廣西馬平等縣的僮民騷亂。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,張岳任兵部左侍郎。當時,湖廣、貴州等地苗亂已持續數十年,難以治理,兩任巡撫均被問責調離,嚴嵩當即把這個爛攤子丟給張岳,命他以右都御史身份總督湖廣川貴四省軍務。閣臣徐階寫信勸他別跳進這個火坑,張岳回道:“刀鋸鼎鑊,正吾儒立身致命之所,夫何懼哉?”最后僅用三年時間就平定了叛亂,使西南邊陲獲得多年安寧。后來徐階為他撰寫的墓志銘說:“公始以文章、氣節著名,及交南用兵,更推有將帥之略,雖蠻夷亦聞其威名。”

另據惠安縣文史專家張國琳先生考證,一代名臣張岳還是主持興建中國南方長城“第一人”。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墻,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,也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。南方長城西南起自鳳凰縣亭子關,東北向貫穿鳳凰,過乾州延至保靖縣喜鵲營(現屬湖南吉首),逶迤380余里。南方長城是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鳳凰古城內的南方長城段 (資料圖片)

雖常年忙于戎馬政務,但張岳“以大儒自期”的初心并未改變。嘉靖六年(1527年),張岳丁母憂回鄉,守喪期間在惠安凈峰山上建了一座名為“山心精舍”的草堂,于內讀書,并以“凈峰”為號。此外,他筆耕不輟,與史于光合作編纂《泉州府志》,主纂《惠安縣志》,另外還產出大量著述如《圣學正傳》《載道集》《太玄集注》《交南紀聞》《凈峰稿》《小山類稿》等,總計有數千卷,令人嘆服。他編寫的《惠安縣志》,是惠安現存最早的縣志,有“千古一志”的美譽。

張岳著述頗豐

關心民瘼 不義之財不取

張岳在地方任職多年,他關心民瘼,興利除弊,大力發展生產和教育。

嘉靖十三年(1534年),張岳調任廣東鹽課司提舉。張岳到任后革除陳規陋習,始終堅持“厚民生、善風俗、興政務”的從政理念,推行“以田辦鹽,以畝科稅”的政策,使地方鹽務走上正軌。

林希元曾道出張岳從政的首要目標——“其政以教養為先”。張岳在知廉州期間興建合浦縣學、廉州府學,“坐讀書,與諸生削等為友”,帶動廉州教育風氣的形成。此外,張岳興修水利,發展農業,率領當地百姓開墾荒地,修筑用于灌溉的水壩和陂塘,教他們用桔木皋運水、用水車灌溉,推動廉州農業發展,保障當地糧食生產,真乃“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”。

張岳為官十分清廉。廉州合浦盛產珍珠,很多百姓從珠池中盜取珍珠。張文廣《惠襄公傳略》記載了張岳禁珠的傳說,張岳假扮采珠商人,將賣珠者騙到縣衙,再以市價收買被盜珍珠入庫,并勒令百姓們不可再犯。張岳的妻子跟隨他待在廉州多年,竟連合浦珍珠長什么樣子都沒見過,于是張岳請下屬從倉庫拿來八顆大小不一的珍珠讓妻子一觀,看完后又立即歸還。在廉州做了四年官,張岳未曾拿過一顆珍珠,認為“太守不取珠,民乃不敢犯盜珠”,后來廉州的盜珠風氣果然收斂許多。

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,張岳任江西巡撫,這年江西災情嚴重。江西名士、理學家鄒守益勸他“善治之”,張岳說道:“江西民困,用民一錢,如針刺吾體血,吾不忍也。”于是捐出自己的俸祿,暫留本應上繳國庫的五萬兩銀,換成十萬石米糧,救民于水火之中。

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十二月,張岳積勞成疾,病逝于沅州(位于今湖南芷江)官署。巡官去收殮時發現,張岳的衣床褥席“皆枝捂綻裂”,驚訝道:“張總督竟簡儉到如此程度啊!”《明通鑒》記載:“喪歸,沅人迎哭者不絕。”想來,一個地方官當得如何,看百姓的反應便知道了。次年正月敘功,“復右都御史,贈太子少保,謚襄惠”。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評價他:“古人有云:讀書人當立言、立功、立德于世。凈峰先生之于‘三立’,可謂備矣。”

魂歸泉南 凈峰遺風不絕

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記載:“太子少保張岳墓在三十都許山,大學士徐階撰銘。”張岳在外奔波幾十年,故后終魂歸故里,歸葬于故鄉惠安東嶺許山頭東堡村。

清光緒三十年(1904年)重陽節,一群文人雅士在凈峰山聚會。惠安舉人張春祺倡議將凈峰山的凈山寺更名為“凈峰寺”,以此紀念襄惠公,并立石碑記錄此事。

古剎凈峰寺(陳小陽 攝)

1995年,為紀念張岳,旅臺張氏宗親張玉樹先生捐資在東嶺鎮開辦了惠安襄惠中學,“凈峰風骨”感召著故鄉的莘莘學子。1996年,福建省民政廳將張岳確定為福建歷史文化名人。隨后,張岳的家鄉惠安縣成立了張岳學術研究會,推動張岳文化研究進一步發展。

延壽張氏家廟巍然壯觀 (陳小陽 攝)

位于凈峰鎮西頭村的延壽曲江張氏家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供奉著襄惠公神位,祀廳內有塊匾額寫著“理學名臣”四字,乃張岳門生、曾任中極殿大學士及內閣首輔的趙志皋所題。與張氏家廟一墻之隔的龍山書院是張氏子孫讀書的場所,舊址于清嘉慶、道光年間倒塌,新的龍山書院于2009年在惠安凈峰鎮重修落成,供奉著張岳的半身塑像。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張勝友題寫的“凈峰風骨,曲江族魂”匾額如今就懸掛于龍山書院中。

家廟內的“理學名臣”匾額正是為張岳所立(陳小陽 攝)

家廟和龍山書院僅有一墻之隔

張岳的影響并非局限于閩南地區。相傳張岳有“六省七生祠”,供奉張岳的張公祠遍布廣東的瓊崖、德慶,廣西的廉州、柳州等地。張岳當年在沅州建造的橋梁,如今是湖南省級文物“龍津風雨橋”;在廣州重修的鎮海樓,如今成為廣東省級文物、廣州博物館。數百年過去,張岳留存的遺跡仍福蔭著后代人民,而他所代表的勤勉好學、廉潔忠正、心懷百姓的精神,也在更廣袤的天地里揚起“凈峰”之風,形塑閩南文化的一道脊梁。

責任編輯:蘇慧敏

延伸閱讀

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,九色在线精品视频,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,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
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| 五月天激情视频在线 | 尤物iAⅤ视频在线看 |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| 一本大道在线播放欧美 | 亚洲欧美俄罗斯在线观看 |